南海之滨,中国钢铁再起航,
宝钢二次创业,中冶承载梦想,
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让湛江钢铁成为行业新典范。
炼钢工程,宝钢湛江钢铁的心脏,
二十二个月,十七冶人让她拔地而起,
“15•9”投产目标的实现,是十七冶打造炼钢工程“国家队”的最好诠释!
全国最大的350吨转炉,全国最大的520吨冶金铸造起重机,全国规模最大的单体炼钢厂房,这些叹为观止的“之最”都集中在宝钢湛江钢铁的“心脏”——炼钢工程上。而完成这样一个集多项“第一”于一身的庞然大物,需要混凝土15万立方米,制作安装钢结构5.7万吨、彩钢板14.1万平方米、工艺设备2.5万吨、管道7900吨,敷设电缆1200千米。完成如此巨量的建设任务,中国十七冶集团以其在炼钢工程领域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短短的22个月中便成功实现,创造该领域又一个最短施工新纪录。
宝钢湛江钢铁,是宝钢集团二次创业的核心项目,承载着布局调整、行业调整和区域经济特别是广东区域经济调整、参与国际竞争以及宝钢未来发展的重任,战略意义重大,其施工规模、设备投入均居全国之首。该项目建成后将是一个“全球排放最少,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企业与社会资源循环共享”的绿色钢铁企业。中国十七冶集团承建的炼钢工程,其设计年产钢水892.8万吨,包括优化配置铁水预处理、转炉炼钢、精炼主体冶炼设施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公辅设施,配置独立设置铁水预处理中心(含两个铁水倒灌坑),机械搅拌脱硫装置3套,公称容量350吨复吹转炉3座(另外预留1座)、单工位RH两套、LATS两套、双工位LF一套,用地面积约31.24万平方米。建设这样一座世界先进、规模全国居首的炼钢工程,自然需要非凡的能力。
用冠绝群雄的优势征服业主
中国十七冶集团作为冶金工程建设领域的主力军,为我国钢铁工业建设南征北战,岁月的历练成就了十七冶在炼钢工程领域的优势。特别是近十年来,十七冶承建的宝钢一钢不锈钢、马钢“十一五”新区炼钢连铸、宝钢浦钢搬迁炼钢特大型炼钢工程项目,曾获得全国炼钢工程中第一个“鲁班奖”以及国家优质工程奖、冶金行业优质工程奖等多项大奖,并在该领域拥有省部级以上施工工法17项,其中国家级工法3项;主编和参编国家、行业标准4项;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科学技术成果36项,获得授权专利1245项。这些成绩和技术,代表了当今国内外冶金炼钢工程的最高水平,铸造了十七冶炼钢的优质品牌。拥有雄厚的实力,无疑是公司中标宝钢湛江钢铁炼钢工程的最大砝码。
在宝钢湛江炼钢工程建设中,存在着两个困难,一是炼钢项目工期之短前所未有,如果完成就是创造奇迹;二是宝钢集团对十七冶能力的考验。双方不仅仅是合作关系,更是中冶集团与宝钢两大央企实力和能力的体现。十七冶高度重视,战略上主动,行动上快速,措施上精心组织,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
2014年8月底,宝钢集团提出“15.9”提前投产目标,将工期提前了3个月。这对于本来就很紧张的工期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工期从哪压缩、哪能压缩、如何压缩,每一个问题对于这么浩大复杂、标准高的工程都是一堵横亘在项目部面前的高墙。
面对这堵高墙,十七冶人没有退缩。他们化压力为动力,挑战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项目部全面梳理了所有子项进展情况及进度计划,以“15.9”倒排工期,重新规划所有的进度计划,确立实施方案,定责到人。
2014年是宝钢湛江炼钢工程的关键一年,2015年春节前,炼钢项目的10个重大节点全部按期甚至提前完成。十七冶在炼钢项目上将“15.9”综合进度提前了28天!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宝钢集团副总经理、湛江钢铁董事长赵周礼在十七冶召开动员会。会上,他称赞十七冶是一支“富有激情、诚实守信、善打硬仗、值得信赖”的队伍。这样的评价不仅仅是褒扬,更是十七冶人打造炼钢工程“国家队”的动力!
用独树一帜的技术铸就品牌
作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宝钢湛江工程,有着数项全国乃至世界之最。仅仅在十七冶承建的炼钢工程区域,就有着全国最大的行车、全国最大的转炉等一些非同一般的“之最”记录。该工程也是设计产能最大的炼钢单体工程,而用时最短建成这么浩大复杂、标准高的工程,更是创造了炼钢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
配套这么大的转炉,其钢水接受跨的行车自然也是一个“巨无霸”——全国最大的520吨铸造起重机。该行车长22.6米、宽22米、高9.35米,净重656.545吨,是宝钢湛江炼钢区钢水接收跨关键设备,是目前世界同类产品中起重量最大,轮压最低的冶金铸造起重机。其主要用途是在高温、多粉尘的恶劣环境下,完成1600多摄氏度钢水的吊运工作,其工作繁忙程度为起重机最高级别。该设备采用了“四梁六轨、低速轴连接大减速器结构形式”,集多种先进技术于一身,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部在行车吊装前充分准备,进行了多次现场检查,保证了行车安装准备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了首台行车一次成功就位。次台行车从吊装到投入使用仅用时45天,又一次创造了超大行车安装新纪录。26天后,第二台520t行车也顺利吊装成功。
用细小入微的创新提升速度
工程的优质高效推进,不仅要依赖高效的组织、优化的施工方案和高超的技术,还需要在各个环节做到最优、最好,以细节见真章。十七冶人在施工中不断创新工程管理模式,改进工艺,力争做到效果最好、质量最优、速度最快、安全最有保障。
炼钢工程除尘管道直径2.4米、管壁厚8毫米,从68米高的厂房屋面垂直向下90度,然后再向除尘器本体延伸,管道上还有分支分叉。按照以往常规的安装方法,要分成几段,然后一段一段吊起在空中焊接,这不仅增加了作业难度,而且存在不安全因素。面对这种情况,十七冶改进施工工艺,将除尘管道在地面组对焊接,然后再整体吊装就位,大大提高了安装效率。
长458米、宽123米、高71米的炼钢厂房,其屋面每个高跨结构由3个框架组成,每个框架的几何尺寸约为28米×9米。框架内有许多檩条、拉筋。若按传统的安装方法,则要先将一根根小梁起到屋面,在高空进行框架组对,然后再安装框架中的檩条、拉筋,费时费力,而且高空作业的风险极大。对此,项目部优化工艺,先将屋面框架内的檩条、拉筋全部在地面组装,然后整体起吊,一组屋面框架结构一次性安装就位。这种分组吊装大大提高了工时工效,减少了高空作业的不安全因素。在46米以上的高跨厂房、氧枪系统各层工艺平台及墙皮安装中,他们照法炮制,从而安全、高效、快速地完成了墙皮的安装任务。
只有具有敏锐独到的眼光,创新的思维,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才能在施工中用小举措解决大问题。在长120米、宽24米,高31.5米的铁包间屋面钢结构安装中,需要在屋面下部拉安全网。项目部根据厂房高度,跨度和长度的实际情况,采用“移动式安全网工作法”,在厂房两端的行列钢柱上选择合适的位置拉上钢丝绳,把安全网串在钢丝绳上固定,随着安装位置的移动,解开固定后沿着钢丝绳平移安全网,既减少了安全网的使用数量,又方便了安全网的移装,从而提高了功效,节约了人工成本。
用不畏艰辛的勇气克服困难
在冶金行业工程中,炼钢工程大都地基处理施工难度大,设备基础多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钢结构量大、时间紧,超长超重超高构件多,运输、现场摆放和吊装难度大;行车、转炉等超大超重单体设备多,安装难度高;高空立体多、专业交叉作业多,施工安全风险大等特点和难点。这些因素给炼钢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东海岛环境秀美,拥有“中国第一长滩”,是海边度假的好去处。但这遍地黄沙,常年高温高湿和风大雨多等自然条件,对于建筑施工,却是极为头痛的事。鉴于湛江地区的特殊气候环境,项目团队从工程伊始就精心策划,审时度势,抢旱季、避雨季。每逢旱季,就立即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各参战单位尽显神通,奋勇争先。房屋工程技术公司项目部一鼓作气抢在雨季来临之前实现土建工程由地下转入到地上施工,避免了很多不利因素,为后续施工打开了良好局面。
炼钢厂房5万多吨钢结构制作是项目面临的最大难题。由于当地和周边无任何大型钢结构生产制作厂家,又远离公司马鞍山基地。这就需要将大量的钢结构制作分散在两广和马鞍山多个制作厂家,分头推进。项目领导班子分工负责,克服人少、制作基地多、距离远等困难,在工程开工之初,完成钢结构制作施工布局方案及钢结构施工控制策划方案的编制,结合宝钢湛江工程的特殊要求,对每个制作点进行严格的技术交底。项目部还推行首件验收办法,样板引路推进钢结构制作。项目部领导还分头就宝钢相关管控资料对制作单位进行宣贯、指导,积极协助制作厂通过宝钢业主、监理、监督站等单位组织的准入考察。经过项目部的紧密筹划,六家制作厂家全数通过宝钢钢结构质量小组的准入考察,七个首件全部通过验收,从而打破钢构制作限制,形成大批量生产的良好形势,保证了现场吊装需求。
困难总是不期而遇。2014年,湛江地区经历了7号台风“威马逊”和15号台风“海鸥”两次强台风的袭击,尤其是“海鸥”的到来,给施工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当时项目地处十二级风圈,台风强度大,且现场施工正值钢结构吊装高峰期。对此,项目部积极布置防台措施,做好工地和生活区排水通道疏通,确保工地施工用电安全并按预案切断电源,及时做好人员撤离、安置工作,布设临时设施,加固构件,放倒部分机械,确保了建设工地以及设备物资基本安全。由于处置得当,台风过后第二天,施工现场又恢复了往日热火朝天的大干场面。
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曾说,炼钢工程不出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就是湛江钢铁建设的最大胜利。这句话中蕴含的责任和压力,项目部全体员工都牢牢记在心里。为确保工程进展既高效又安全,项目部除加大投入外,必须创新安全管理方式。项目部通过平衡桥测试高处作业人员、使用登高作业防坠器、布设移动式安全网,全方式多层次视频监控、高层框架各层平台设置视频监控系统等多种安全保险措施,守住安全生产红线,确保在施工进度快速推进情况下未发生一起轻伤及以上事故。2014年第一季度、第四季度均荣获业主综合评比第一名。2015年的前两个季度综合评比,十七冶炼钢工程持续名列首位。
十七冶人积极按照中冶集团暨中国中冶董事长、党委书记国文清提出的“不遗余力去做,不提条件去做,不计代价去做”的“三不”要求,用“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精神,积极践行“24小时工作法”,硬是突破这种时间上的“极限”,让施工新记录不断刷新。在宝钢广东湛江钢铁基地建设的这个大舞台上,中国十七冶集团充分展示了雄厚的技术实力和管理服务水平,赢得了业主的好评。
壮怀激情,志存高远,丰碑无言,大海作证!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宝钢湛江钢铁,是中国十七冶集团打造炼钢工程“国家队”的最有力的诠释者,更体现了十七冶是中冶集团打造全球最强最优最大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战略体系中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