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铺天盖地的广告让国人记住了碧桂园森林城市的时候,一群十七冶机电人正在距森林城市几十公里外的碧桂园金海湾项目默默耕耘,为“一带一路”建设添砖加瓦。
从零开始 蹒跚起步
马来西亚碧桂园电气工程是中国十七集团冶金工程技术公司从传统冶金行业转型发展的第一个民建机电项目,在海外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项目部刚成立时只有6个人,租宿舍、建办公室,一边从国内调配人手组建项目团队,一边与业主洽谈合同条款、寻找材料设备资源。国内施工人员未到场,项目部人员带领外协队伍在近40度高温下定点、配管;总项目部利用夜间进行混凝土浇筑,所以夜里12点也是我们的“正常上班时间”。不熟悉当地技术及规范,就找其他施工单位“偷师”,白天跑现场,晚上看图纸,硬是凭着一股拼劲,顺利完成前期配合工作,没有耽误项目施工一天工期。
任何事情最难的阶段就是从无到有,从“0”到“1”的过程,只要有了“1”,剩下需要做的只不过是在后面不断画“0”。
精细管理 砥砺前行
“迈开腿,多动嘴”,一分汗水一份收获,项目管理容不得半点偷奸耍滑。为了提升施工品质,项目部从两方面管理入手,取得较好成效。一是细化交底:针对现场施工的情况,项目部将现场施工细化到每个工序,并对开槽、穿线、桥架、防雷接地、电缆敷设等各工序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以便施工人员迅速掌握其中要点,并针对空鼓、开裂等常见质量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从源头减少质量问题发生;二是加强巡查:除了每周的综合大巡查以外,各个区域都配备专人每天进行巡查,及时对发现的问题上传whatsapp、微信等工作群进行通报,并现场指导整改。对于过程中发生的质量问题通过QC活动等手段及时进行解决,并对各个工序进行经验总结,施工质量得到了各方的充分认可,为项目的滚动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认定目标 滚动发展
项目经理部克服语言、工作签证、劳动力、采购资源紧缺等限制,沿着制定的工作思路,细化管理的各个环节,确保了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经营、市场开发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深化推进“属地化用工”策略,在大量使用外籍劳务人员的同时,项目部还雇佣多名外籍管理人员纳入管理团队,其中当地管理人员约占比三分之一,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磨合,项目部找到了一批具有资质的专业协作单位,施工资质包括高低压电、通讯、电视、广播、空调、给排水、消防、安防等机电施工的各个方面,为拓展马来西亚市场奠定基础;经过多方考察,项目部建立了一个相对丰富的供货渠道,从小的螺丝钉、胶带等辅材,到钢管、电缆等主材,到磨光机、电锤等工机具,再到变压器、发电机等设备,都建立了完善的供货渠道。对电缆、桥架、线管等大宗货物,直接与生产厂家联系,省去了供应商这一中间环节,进一步压缩了采购成本;由于设备采购周期较为集中,资金压力较大,经过项目部原测算,需要从公司贷款3000万元才能满足所有设备采购款项,加之马来西亚货币汇率浮动较大,存在巨大的经营风险,项目部通过与业主、顾问等单位多方沟通,最终业主方同意设备采购款项由业主自行垫付或工程款到位后我方支付,极大缓解了资金压力。
2016年项目部的营业收入、利润和管理费等主要经济任务均顺利完成,并在“强敌环伺”下,成功中标商场机电部分电气、给排水、消防三个专业工程,实现项目滚动发展。
凝心聚力 坚守岗位
父亲癌症住院,需要动手术,需要作为长子的他回去看护,施工现场千头百绪,需要作为项目经理的他主持大局,面对两难选择,他坚守在施工现场,但润湿的眼角显示了他内心的纠结与愧疚;经营部小王,孩子出生前一天才赶回国内,只待了一个星期就赶回工地,只为了不耽误工程款的审批;工程部小郭,新婚7天就赶回工地;质安部小丁,女友多次分手威胁,只为他能回去陪一陪她……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2017年春节举国同庆的节日气氛中,碧桂园金海湾机电项目正处在设备安装调试的最后冲刺阶段,项目部管理人员主动放弃回家探亲的机会,坚守异国保工期。也许他们没有魏巍笔下志愿军战士的可歌可泣,但这些生活工作在我们身边的同事就是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