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冶集团明确了“做冶金建设的国家队、基本建设的主力军、新兴产业的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建设之路”发展战略。几年来,中国十七冶集团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工作,走技术强企之路,高度契合了中冶集团发展战略,从而为企业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巨大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七冶用丰硕的实践成果再次证明了这一伟大哲理。
2016年,十七冶再次捧回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殊荣,成为全国首家获得“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称号建筑施工企业,并获得“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国字号”顶尖荣誉。公司全年申请专利400件,其中发明专利210件;获授权专利183件,其中发明专利51件,累计拥有授权专利近1600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项目获批164项,预计减税额超2300万元。同时获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施工企业协会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冶集团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冶集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诸多荣誉和成绩正是十七冶长期坚持走高技术建设之路的结出的硕果。
坚持创新工作机制,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如今的十七冶,已经站在了国家建筑施工领域科技创新的前沿,这对于十年前的十七冶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事。当然,从底层到金字塔的顶端,不是一蹴而就的,那是公司领导层和广大科技工作者通过几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才取得的成就。
为了快速提升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公司“四管齐下”,从资金投入、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研发平台建设、科技研发激励机制等方面多措并举,全面围绕技术创新开展工作。为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公司坚持实施技术人才职业晋升双轨制,大幅提升科技研发成果奖励,提高广大技术人员专心从事科技研发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在各二级公司年度考核及相关责任人的绩效考核中的比重,奖优罚懒。公司与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借助外部优势资源加快课题研发进度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同时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展工程硕士深造教育,同时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科技人员知识水平。十七冶通过招聘高技能人才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专业、层次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高端人才的引进为公司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招聘多名专业博士,带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住宅产业化及相关技术研发,并以博士团队牵头组建BIM中心,将BIM充分应用到重大项目建设中。近年来公司引入从事高端技术研发的博士,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管理升级与科技创新工作。
公司积极围绕中冶集团新战略新定位,于2016年4月,成立了炼钢精炼施工工程技术中心、路桥交通工程技术中心、管廊施工工程技术中心、“海绵城市工程技术中心、智慧城市与美丽乡村工程技术中心等五家工程技术中心。通过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多“极”创新的格局,进一步完善公司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现有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为公司开拓新兴产业市场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形成公司主营业务领域自主核心技术优势,助推公司健康发展。
2016年公司陆续获得“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荣誉,既为公司科技创新公司提供了更高的平台,也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技术人员技术创新的工作热情。
坚持推进前沿科技研发,引领科技创新新高度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建筑领域的科技创新同样快速发展,住宅产业化、BIM技术、3D打印建筑技术、“互联网+建筑”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十七冶要想在建筑领域保持优势,必须加大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十七冶自2010年开始启动住宅产业化研发以来,先后成为中冶集团和安徽省住宅产业化研发基地,建成了混凝土预制构件中试基地、轻质墙板中试基地。经过6年的发展,目前已建成了数座装配式建筑。在住宅产业化方面,拥有整条产业链上一系列专利和标准成果数百项,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雄厚。公司大力实施“互联网+建筑”研究,以项目管理为中心,建立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档案、财务、办公自动化、知识管理为支撑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使企业管理的执行力、控制力及程式化发生了质的变化,既提高了公司综合管控能力和运行效率,也有效促进了公司管理模式的转型。
近两年,十七冶积极推进BIM、工程管理云平台等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公司于2014年5月成立BIM中心,将建筑信息管理技术融入企业科技创新之中,编制了《中国十七冶BIM建模标准》和《中国十七冶BIM技术应用标准》。BIM中心以现代化建筑信息管理技术有力的推动企业大踏步向智慧建造模式发展,专注重点项目与BIM技术的融合,结合公司主业,进一步确立以服务EPC总承包和PPP项目为主要任务的合理定位。通过在兰州现代职业学院、甘肃省体育馆、宝钢湛江钢铁、兰州盐什路和广西国门等项目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甘肃省体育馆项目通过地沟优化,减少地沟土方开挖量和混凝土浇筑量,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宝钢湛江钢铁项目利用BIM完成了全套组合法炼钢转炉施工模拟,充分展示公司炼钢“国家队”的技术实力。2016年,公司在全国主要BIM大奖赛上获得数项荣誉,中国住博会施工应用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专项应用奖二等奖1项,“创新杯”’建筑信息化模型设计大赛三等奖1项,“龙图杯”综合应用三等奖1项,中冶集团BIM大赛二等奖1项。
公司近年承建大量规模大、建设工期长、管理对象众多的大型复杂项目,如兰州现代职业学院、西安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这些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具有资源调配难度高、各类档案文件繁杂等特点。对此,十七冶积极开展“工程管理云平台”研发,以实现智能化管理。平台以“文档管理”、“任务协作”、“团队沟通”为核心,建立一个虚拟的项目协作环境,连接工程项目中跨组织的人员、数据和流程,帮助工程项目团队实现动态成员管理和信息沟通、项目图档的集中存储和高效分发共享、以及各种工作任务流程的执行协调和跟踪,逐步形成管理能力的可复制性,提高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对项目整体管控能力,提升企业品牌和项目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现代化工程管理。2016年11月4日,公司在兰州地区举办了BIM云平台技术应用观摩会,各二级公司经理与总工程师参加参加了观摩。兰州现代职业学院和甘肃省体育馆项目通过BIM技术和云平台应用,提升了项目协同管理效率和项目技术质量管理水平,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
坚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提升企业生产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淀和近年的强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十七冶在大型炼钢连铸、球团机械设备安装、烟气脱硫机械设备安装、大型水泥生产线安装、风力发电机组安装、道路桥梁及隧道工程以及建筑产业现代化、旅游索道、建筑信息化、绿色建材研发等领域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相关技术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先进技术如何创造经济效益,关键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公司在超高层建筑方面研发了《满堂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预警监控系统》以及《玻璃钢屋顶构架施工技术》2项成果,保证超高层建筑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核心筒结构甚至筒中筒结构施工的过程安全、经济环保、质量一流。通过超高层建筑技术成果在相关项目中成功应用,建筑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能得以较大提升,社会效益显著。在工程质量控制方面,针对特殊环境,研发了《高温环境下混凝土滑模施工技术》成果,并形成了省部级“混凝土在高温环境下滑摸施工工法”,对于加强高温天气以及热带区域项目的工程进度、质量及安全控制产生了积极作用。该成果还获得了中施企协科技成果一等奖。
建筑产业化是今后建筑业发展的趋势,公司在完成了大量的技术储备的同时,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工作。公司完成了《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综合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轻质自保温非承重墙墙板围护结构成套技术》、《超大PC构件生产与应用技术》以及《基于BIM的装配整体式住宅虚拟施工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多项成果,并充分应用到项目中,目前已完成数栋装配式住宅楼。建成的装配式建筑具有节能环保效果好、现场对环境污染少、能源消耗低、建筑质量好等优点。其中的轻质自保温非承重墙墙板成为徽省高新技术产品,相关专利获国家专利优秀奖,其产品除广泛应用在了装配式住宅中外,还大量应用在目前在建的住宅及商用楼中。在兰州现代理工学院项目上,该产品的应用,在实现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同时,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有效缓解了工期紧张的压力。
在路桥、冶金、新能源等方面,十七冶同时积极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在路桥交通领域,拥有《水上塑料排水板施工技术》、《高纬度永久性冻土地区公路路基施工技术》等多项,其中《连拱隧道施工技术》获施企协科技成果二等奖。这些技术的应用,对于公司扩大路桥施工区域,强化质量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公司作为中冶集团打造“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的第一梯队主力“队员”,相关研究成果在宝钢、马钢、宝钢湛江等炼钢连铸项目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新能源领域,公司拥有多项专利和工法,承建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风电场和太阳能电场,相关技术与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公司编制的国家标准《铁尾矿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拥有2项专利,开启了铁尾矿变废为宝的时代进程,社会经济效益巨大。旅游索道工程相关技术为在高山峻岭地区建设索道工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广泛应用于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风景区等,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十七冶集团近年来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离不开科技创新等基础工作打下的坚实基础,实现“十七冶发展之梦”,还需要广大十七冶科技人“撸起袖子加油干”,以更多、更先进的技术成果支持十七冶健康快速发展!